問題一、含氯消毒劑常用濃度是多少?(P154)
規范:WS/T 367-2012《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答:在《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中,針對不同的情況,推薦的含氯消毒劑有效濃度有400~700mg/L、1000 mg/L、2000~5000 mg/L、10000 mg/L等。而在臨床工作中,為方便配制和記憶,使用500 mg/L和2000 mg/L兩種濃度已基本能夠滿足環境物表消毒的需求。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適用于日常環境表面、中低危險性物品及被少量血液污染表面的消毒。含有效氯2000 mg/L消毒液可達到高水平消毒,適用于被芽孢及特殊病原體污染的消毒,如氣性壞疽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被患者大量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10ml)污染的環境表面覆蓋消毒。
配制方法以原液濃度為5%的含氯消毒液為例,配制成1000ml的含氯消毒液。
不同濃度含氯消毒液配制比例
配制濃度(mg/L) | 取原液(ml) | 加水量(ml) | 含氯消毒液:水 |
250 | 5 | 995 | 1:200 |
500 | 10 | 990 | 1:100 |
1000 | 20 | 980 | 1:50 |
2000 | 40 | 960 | 1:25 |
將高濃度的消毒液配制成低濃度的消毒液,配制公式為:預配制消毒液濃度X預配制消毒液數量/原消毒液濃度=所需原液數量
問題一、含氯消毒劑常用濃度是多少?(P154)
規范:WS/T 367-2012《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答:在《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中,針對不同的情況,推薦的含氯消毒劑有效濃度有400~700mg/L、1000 mg/L、2000~5000 mg/L、10000 mg/L等。而在臨床工作中,為方便配制和記憶,使用500 mg/L和2000 mg/L兩種濃度已基本能夠滿足環境物表消毒的需求。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適用于日常環境表面、中低危險性物品及被少量血液污染表面的消毒。含有效氯2000 mg/L消毒液可達到高水平消毒,適用于被芽孢及特殊病原體污染的消毒,如氣性壞疽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被患者大量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10ml)污染的環境表面覆蓋消毒。
配制方法以原液濃度為5%的含氯消毒液為例,配制成1000ml的含氯消毒液。
不同濃度含氯消毒液配制比例
配制濃度(mg/L) | 取原液(ml) | 加水量(ml) | 含氯消毒液:水 |
250 | 5 | 995 | 1:200 |
500 | 10 | 990 | 1:100 |
1000 | 20 | 980 | 1:50 |
2000 | 40 | 960 | 1:25 |
將高濃度的消毒液配制成低濃度的消毒液,配制公式為:預配制消毒液濃度X預配制消毒液數量/原消毒液濃度=所需原液數量
例如:預配制含有效氯500mg/L(0.05%)消毒液1000ml,需要含氯消毒液多少ml?
0.05%x1000ml/5%=10ml, 10ml原液加990ml水即可配制所需溶液。
泡騰消毒片的消毒方法:每片含有效氯500mg,配制500mg/L需要配制幾升水,就加幾片消毒片。如取1片放入裝有1L水的容器內,即成為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
問題二、使用中的戊二醛多長時間監測一次濃度?(P162)
規范:WS 507-2016《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GB26372-2010 《戊二醛消毒劑衛生標準》
答:使用中的戊二醛濃度監測頻次需要參照產品說明書并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每天都會再次放入新的使用后的醫療器械,則每天放入器械前監測,掌握其濃度變化,低于要求濃度時停止使用;如果間隔幾天才有器械放入,則只需在當天放入器械前進行監測。
關于使用中消毒劑監測頻率的問題,有一些特殊情況需要區別對待。我國《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中要求:“重復使用的消毒劑或滅菌劑配制后應測定一次濃度,每次使用前進行監測;消毒內鏡數量達到規定數量的一半后,應在每條內鏡消毒前進行測定?!币驗橛行┫緞ㄎ刺刂肝於┊a品說明書中不僅規定了使用天數,還同時規定了使用次數(即可消毒內鏡的條數)。
舉例來說,某產品說明書規定消毒劑配制好以后可以連續使用14天,并且同時規定最多消毒不超過25條內鏡。由于消毒前的干燥處理不可能達到完全去除殘留水分,每條內鏡殘留的水分會不斷稀釋消毒劑,消毒到規定的25條內鏡數量的一半時,消毒劑出現濃度不合格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要求“消毒內鏡數量達到說明書規定數量的一半后,應在每條內鏡消毒前進行濃度測定”。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醫療機構消毒滅菌指南》中則要求,監測的頻次取決于使用頻繁程度。每天使用的,每天使用前監測;不是每天使用的,在使用前監測。每天使用30次時,每使用10次監測一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戊二醛濃度監測指示卡必須要在有效期內使用。指示卡上的化學藥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質。指示卡啟用時需要注明開啟時間和打開后的有效使用時間(如120天)。
問題三、皮膚消毒劑涂在皮膚上就能消毒嗎?(P166)
規范:WS/T 367-2012《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答:當然不是!皮膚消毒必須遵循規范流程,使用合適的消毒劑才能真正達到消毒作用。
無論是進行輸液、外科手術還是其他有創操作,進行皮膚消毒時必須的程序,也是降低手術和有創操作相關感染風險的關鍵步驟。為了保證皮膚消毒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徹底的清潔是保證消毒效果的前提:皮膚消毒劑要視皮膚的污染情況對皮膚進行不同程度的清潔。對于衛生情況較好,無明顯肉眼可見污物的,直接消毒即可;對于衛生條件較差,有肉眼可見污物時,應先對待消毒區域的皮膚進行徹底的清潔和去污,再進行皮膚消毒。否則,會影響消毒效果。
(2)正確的消毒劑濃度:消毒劑使用濃度是指消毒劑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切勿將消毒劑原液錯誤地當做100%的濃度進行稀釋使用。每種消毒劑都有其效果最優、副作用最低的消毒濃度。比如乙醇在70~75%的濃度時消毒效果最佳,過高濃度的乙醇會在細菌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其進入細菌體內,難以將細菌徹底殺死。若乙醇濃度過低,則雖可進入細菌,但不能將其體內的蛋白質凝固,同樣也不能徹底將細菌殺死。
(3)正確的消毒涂擦方式:肌內、皮下、靜脈注射及針灸部位和各種診療性穿刺應以注射和穿刺部位為中心,由內向外緩慢旋轉涂擦,涂擦范圍直徑≥5cm。涂擦2~3遍,或遵循所用消毒劑使用說明書。中央靜脈導管穿刺部位涂擦范圍應≥15cm或者至少大于敷料面積,涂擦2~3遍,或遵循所用消毒劑的使用說明書。手術切口部位皮膚消毒應在規范的手術前皮膚準備的基礎上,用浸有相應消毒劑的無菌棉球,紗布或其他代替物,以手術野為中心,由內向外(污染手術如膿腫等由外向內涂擦消毒)涂擦2~3遍,涂擦范圍應在手術野并向外擴展≥15cm。
(4)消毒劑足夠的作時間:暴露時間是指消毒或滅菌物品接觸消毒或滅菌因子的作用時間,即消毒劑對微生物的殺滅時間。不同消毒劑的暴露時間不同。皮膚消毒劑的暴露時間通常為1~5分鐘,或者以所用消毒劑徹底自然干燥為準。如果達不到暴露時間,皮膚微生物未被徹底殺滅就進行侵襲性操作,極有可能隨操作器械一起進入人體無菌組織或腔隙,甚至造成醫院感染。不應該用無菌棉簽或紗布來擦拭尚未干燥的消毒劑。
(5)消毒劑應在有效期內使用:消毒劑的有效期應參照使用說明書。消毒劑一經打開,應注明開瓶日期,開瓶后的有效期應遵循廠家使用說明,無明確規定使用期限的應根據使用方法及頻次、環境溫濕度等因素確定使用期限,確保微生物污染指標低于100CFU/ml。連續使用最長不應超過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