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吳安華
整理:陳松婷(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責編:吳懷英/米宏霏
來源:2018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
內鏡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常見的胃鏡、十二指腸鏡、關節鏡、腦室鏡等,還有近年發展起來的染色內鏡、超聲內鏡、共聚焦內鏡、膠囊內鏡和放大內鏡等。隨著內鏡(尤其有創內鏡)在臨床使用的增加,內鏡的清洗和消毒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加之近些年細菌耐藥性的問題,在內鏡的清洗消毒方面也逐漸表現出來,內鏡檢查與治療已成為2018年十大醫療技術危害之一,那么如何解決內鏡洗消難點?在2018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上吳安華教授給大家詳解解決思路。
一、內鏡消洗難點
1.內鏡材質的特殊性
構成內鏡的主要材質包括:聚酯纖維、聚苯乙烯、有機硅、聚碳酸酯等,見圖1。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不耐高溫高壓、不耐腐蝕,這些特點極大地限制了消毒方法的選擇,因此只能采用低溫消毒滅菌或化學消毒劑浸泡。
2.內鏡復雜的結構
內鏡細小部件繁多;腔道長而狹窄;直角轉彎,難以觸及的死角多,見圖2。
3.微生物污染嚴重
胃腸道內微生物污染嚴重(107~10),且內鏡清洗消毒相關安全邊際極小,任何細節的不當清洗,都可能導致清洗失敗。
4.生物膜滋生嚴重
內鏡清洗不徹底,或污染后清洗不及時,容易在內鏡污染部位形成生物膜;此外,內鏡在反復清洗條件下,表面會受損,受損部位因不光滑也易形成生物膜,見圖3、4。
生物膜成為了細菌的巨大保護傘,生物膜內的細菌對消毒劑、抗菌劑以及宿主免疫防御機制的抗性很強,膜內覆蓋的細菌比浮游菌抗藥性強1000倍以上。
二、解決思路
1.及時進行預處理
軟式內鏡使用后的污染物成分包括血液、糖類、粘多糖、脂肪類、蛋白類等。
尤其是以蛋白質為主的粘多糖,極易干涸造成清洗困難,以內腔壁污染更為嚴重。特別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鼻胃鏡、軟式帶腔喉鏡等管腔極細的內鏡,內壁腔污染問題尤其突出。
生物膜的形成需要以下因素:①存在定植的微生物;②可以定植的表面;③充足的營養和水;④適合生扎根的溫度;⑤有形成生物膜的時間。
對使用后的內鏡及時進行預處理,減少蛋白質和粘液等粘附,阻斷生物膜形成所需條件和時間,能有效防止生物膜的形成,減輕后續清洗的負擔。
預處理方法:內鏡從患者體內取出后,在與光源和視頻處理器拆離之前,應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濕巾或濕紗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應一次性使用;反復送氣與送水至少10s。(WS 507-2016《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
2.高度重視手工清洗
清洗質量是良好的消毒效果的前提;嚴格的手工清洗可去除99.9%的鏡體殘留物和微生物。在進行有效的手工清洗前,應充分了解內鏡結構,熟悉內鏡清洗消毒SOP。需要注意的是,清洗時,應選用不同型號毛刷對內鏡各細小管道、內外表面以及可拆卸部分都進行嚴格的刷洗,見圖5、6。
內鏡清洗劑如何選擇:
應選擇適用于軟式內鏡的低泡醫用清洗劑;此外,還可根據需要選擇特殊用途的醫用清洗劑,如具有去除生物膜作用的醫用清洗劑,見表1 。
表1 內鏡清洗劑的類型劑特點
3.合理選擇消毒劑
內鏡高水平消毒劑可選用鄰苯二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酸性氧化電位水、復方含氯消毒劑;也可選用其他消毒劑,但所選產品應適用于內鏡、且合法有效。
內鏡滅菌劑可選用戊二醛、過氧乙酸;也可選用其他滅菌劑,但所選產品應適用于內鏡、且合法有效,見表2。
表2 內鏡消毒劑的類型及特點
4.過程監控很必要
內鏡清洗消毒的結果監測很重要,過程檢測也很必要,見表3。
表3 內鏡清洗消毒檢測項目
感悟
內鏡作為一種可重復使用的器械,已成為消化道疾病診斷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吳安華教授給我們分析了內鏡清洗消毒的難點及解決策略。內鏡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黏膜,且構造精密、管腔復雜而不易清洗,因此制定規范的內鏡清洗消毒SOP,嚴格清洗消毒流程確保清洗質量,對預防醫院感染和確保內鏡診療成功與安全至關重要。
醫療機構還應參考所選內鏡類型的廠家說明(包括使用及清洗消毒說明),并嚴格遵循WS 507-2016《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完善清洗消毒設施,固定清洗消毒人員并定期系統培訓,嚴格操作流程,職能科室加強監督,確保內鏡診療安全,杜絕內鏡相關醫院感染的發生。
【轉載自SIFIC】